找到相关内容2012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的批评

   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的批评  郭齐勇  摘 要:熊十力《新唯识论》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“性体”之“性觉”与“性寂”的问题。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,唯识主张自性涅槃,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。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的“性空”“寂静”做文章,以儒家的立场,强调“心性”不是“空”的,而是“实”的,不是“寂”的,而是“创”的,不是“静”的,而是“动”,由“体”生发出“大用”,展开了“内圣外王”的...

    郭齐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23660976.html
  • 瑜伽唯识的起源与发展(一)

    内容提要:  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,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,即唯心论、瑜伽、法相唯识、因明时代的唯识。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,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;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“恶取空论”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“实在论”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。唯心论,是指瑜伽以前的佛教,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,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所发扬,即本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54414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的起源与发展(八)

    到了瑜伽唯识的时代,特别是在《成唯识论》中涅槃是菩提之境,属所证;菩提是证涅槃之智,属能证。但由于众生无始来被烦恼、所知二障覆蔽,故不证涅槃、不成菩提,惟有断除二障才能成就。(注129)就菩萨依般若证真如而断烦恼的不同,从而建立行地的次第,即所谓五位——资粱、加行、见道、修道、究竟位。资粱位是指菩萨发菩提心后广集福慧二种资粱。加行位在瑜伽唯识典籍中是指修习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其具体内容则是依四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144136.html
  • 瑜伽唯识的起源与发展(四)

      第三项 发展期(因明时代)的唯识  唯识经世亲整理、发扬,使弥勒、无著一系学说得以系统化。而继起之“十大论师”等则主要是以《唯识三十颂》为核心,同样广糅瑜伽、法相,又大力发扬因明之,同时对如来藏系及中观系融合或对抗,形成了世亲之后唯识之特色。十大论师中,德慧(Gu n?amati)在唯识上多承弥勒、无著古,安慧(Sthiramati)即袭其说,并对无著、世亲一系之法相又有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0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心意识之探究(五)

    世亲以后唯识思想的影响,其解说还有待商榷。据笔者对《深密》的考察,认为“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”之“识”,乃是就第六意识而说的,这可从以下来看:  关于唯心与唯识,一般学者都是视为同义词,但笔者主张...但对本识的理解与后来唯识是有极大差别的,仅仅是在解决“有情流转于三界谁为其结生相续”的问题,故“识”的内容只有眼耳等六识,并以意识为其核心。瑜伽唯识则是在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的“唯心”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9.html
  • 浅析唯识——心识与中道义

    浅析唯识——心识与中道义 圆悟  前言  佛法博大精深,浩如烟海,义理通途,不出诸宗所畅,三藏十二部,无非诸法实相。正所谓: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而被视为法相繁染,义理艰涩,甚深的唯识,它以...可说是唯识学人常脱口之词,也正是唯识宗旨所在。然就心识的问题,不仅是唯识的重要课题,也是诸宗经论所强调的重要环节。如《华严经》云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行造。”永明大师《...

    圆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649714.html
  • 圆测的唯识及其学风的世界化

    圆测的唯识及其学风的世界化  (韩国)柳炳德  一.圆测法师的简历和被误解的生涯  1.圆测法师出身于新罗王族,原名文雅,字圆法。出生于真平王35年(西纪613年),3岁出家,15岁人唐受业。  ...的。这样的谋陷反过来不正是对圆测实力猜忌之余,后来慈恩宗的亚流后辈们在自己宗教意识中错误采取的吗?  二.圆测唯识的特征  1.圆测的唯识思想已通读真谛的译出本,在当时对摄论宗、地论宗的唯识思想也有...

    (韩国)柳炳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0469638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心意识之探究(三)

      (二)阿陀那识即末那识之非  《解深密经·心意识相品》中只有“意”名,而无“末那识”之名,按照传统唯识的解释,意就是末那识,若通读该经全品,似乎并未解释“心意识”之“意”,也因此有了以下几种...识而言,决非就是第七末那识。因为在唯识中,只是说本识具有不可知、坚住、变现器界的功能,而没有说末那识有此功能,所以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。  (三)执藏义的阿赖耶即末那识  从上所述,可知《深密》所说的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1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心意识之探究(四)

    眼耳等根,虽有生灭,但不能作识的开导用,只有精神性的意根才能令识生灭相续,无间认识诸境。所以,识之能相续不灭缘虑诸法,即是因为有意根作其“无间灭依”。  (二)《解深密经》对识的解说  随着瑜伽唯识的...识身转。”[58]  从经中所述可知,眼耳等六识之生,是以阿陀那识为依止、为建立的,阿陀那识是前六识生起的根本。那么,阿陀那识是如何生起前六识的?唯识认为,阿陀那识是诸法种子的执持者,六识的生起是以种子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0.html
  • 论述唯识三能变思想(1)

    内容提要:唯识认为,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,是由“识”变现出来的,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所变,识是能变。这个能变的识共有八识三类,第八阿赖耶识的能变叫做“异熟能变”;第七末那识的能变叫做“思量能变”;...而生起现行和变现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来。由此,也有了我们的正报的身体和依报的外境;同时,也说明了人生去来的生死问题。  三能变思想富含哲理,它是唯识思想体系的核心,蕴涵了有情生命流程的规律。在本文,作者...

    宽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955697.html